企業風采
最新資訊

企業風采
倪俊龍在慶祝華茂集團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字體:大 中 小】【2018-06-04】【作者/來源:安慶企業家】【閱讀:27377次】
不忘初心 砥勵前行
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再鑄新輝煌
——在慶祝華茂集團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倪 俊 龍
(2018年5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同志們:
大家早上好!
日出江花紅勝火,五月宜城分外明。在這鮮花綻放、萬物競茂的美好時節,我們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安徽華茂集團成立60周年。在此,我謹代表安徽華茂集團公司黨委和董事會,向蒞臨紀念活動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為華茂的發展和壯大做出貢獻的老領導、老員工、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多年來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為企業的發展傾注全部智慧和力量的全體員工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和幫助華茂發展的社會各界朋友和廣大客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六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但作為一個傳統產業,華茂走過的六十年,是不平凡的六十年,見證了我省紡織工業的起步、發展和壯大的難忘歷程,見證了我國紡織工業由弱變強的輝煌歷史,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所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這六十年也是華茂人拼搏與奮斗,改革與創新,追求與夢想的六十年,今天,當我們穿越時空,回顧六十年來走過的路,依然收獲著前行的自信和力量。
一一1958年,為滿足皖西南地區人民的穿衣需要,中共安慶市委政府決定成立"國營安徽省第五紡織印染廠",最初沒計規模:紗錠53248枚,布機(有梭)1600臺,項目于1958年11月破土動工建設,到1964年12月51584枚紗錠全部開出,1966年9月1728臺1511M型44英寸布機投產,歷經重重困難,終于在貧瘠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個初具規模的紡織廠,然而,十年文革動亂,企業成為文攻武斗的戰場,生產處于極不正常狀態,是當時輕工業部通報批評的全國31家重點落后企業之一。
一一1975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同志提出"全面整頓",企業抓住這一契機,撥亂反正,建章立制,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企業實行崗位責任制,推行全面質量管理,以創優為手段,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水平,經濟效益逐年提升,受到國家、省、市各級政府的肯定和鼓勵,先后榮獲"全國工交戰線先進企業"和國務院嘉獎。
一一1985年,企業實行廠長負責制,開始在工資分配和人事制度上大膽改革,通過推行崗位計件工資制和"不唯文憑講水平,不唯身份講能力,不唯資歷講實績"的用人機制,極大調動了員工積極性。結合市場需求,較早提出了"以質量為中心"的經營戰略和"用戶滿意為標準"的質量理念,不斷強化員工質量意識,為提升公司產品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一1998年,企業整體改制為安徽華茂集團,并以集團全部經營性資產為股本,獨家發起以募集方式設立了"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積極探索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營機制,并得到政府各級領導和部門的大力支持,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同時,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大膽摸索,逐步形成實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互為支撐的格局,為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
一一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集團引入戰略投資者,通過公開掛牌交易方式,向武漢當代集團轉讓39%國有股份,企業由國有獨資向混合所有制轉變,一方面推動華茂國際紡織工業城建設,初步建成完整產業鏈;另一方面,在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同時,員工也成為真正的股東,實現了企業、投資者和員工共建共享的格局,為企業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一2018年,十五萬錠新型智能紡紗工廠投產,標志著華茂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上邁出堅實步伐,該項目是華茂與國內外紡機企業、高等院校協同合作,首次在紡織行業中建成了從訂單、配棉、生產過程控制、質量預測到成品包裝入庫全流程智能化生產線,建立了質量追溯系統,實現了紡紗廠全面質量可追溯,該項目已榮獲"工信部國家智能紡紗工廠示范項目,將對棉紡行業技術改造、智能化建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十三五"期間,華茂將大力實施"126"工程,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紡織產業新體系。
回顧六十年的發展歷程,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華茂人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勇于探索,銳意改革,將一個名不經傳的虧損企業建成為行業排頭兵企業,創造了連續44年贏利的業績,各項建設成就斐然。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2017年底,華茂集團的資產總額達89.69億元,凈資產54.7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1.32億元,完成利稅3.2億元,員工收入達到43624元(不含五險一金),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到0.143。從1975年到2017年累計上交稅金 41 億元,相當于國家對華茂原始投資的215倍。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顯著加強,連續多年蟬聯中國棉紡織行業競爭力20強和安徽省制造業50強。
——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早在1985年,華茂"乘風牌"21支棉紗就榮獲"國家質量銀質獎",2005年華茂榮獲首屆"中國紡織十大品牌文化企業"稱號,2007年榮獲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授予的“中國棉紡織精品生產基地”稱號,同年,”乘風牌”紗線和“銀波牌”坯布雙雙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2009年,華茂"乘風牌"紗線作為全國唯一棉紡企業產品入選中國紡織"新中國60年最具影響力的產品"。2014年以來,企業先后榮獲“全國紡織行業質量獎”,"中國質量標桿企業",“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和安徽省政府質量獎,榮譽的背后彰顯出華茂品牌的獨特魅力。
-----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企業先后榮獲安徽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全國紡織行業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紡織行業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全國兩化融合示范企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11年,公司與武漢紡織大學聯合成立了華茂紡織染整研究院,承擔多項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研究。2016年11月多重集聚紡項目通過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截止2017年底,公司已累計獲得專利260件,其中發明專利54件,并榮獲“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安徽省發明專利百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煥發出勃勃生機。
-----實體金融互為支撐
在深耕紡織主業的同時,穩步投資金融資本,是企業發展的戰略決策。公司現擁有國泰君安、廣發證券、徽商銀行、華泰保險的原始股權,逐漸構建了涵蓋銀行、保險、證券在內的金融產業鏈,形成了產業資本、金融資本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文化建設成果斐然
堅持以人為本,以文化人。連續29年不間斷,持之以恒開展具有企業自身特色的文明杯賽活動,形成了“支部抓黨、行政抓長、工會抓網、共青團抓崗”的創建文明工作體系,企業三度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堅持實施黨(廠)務公開。對員工關心的涉及到企業改革、經營、分配等重大事項和關乎企業和員工切身利益的諸多問題,通過各種形式讓員工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堅持關愛員工,強化班組建設。設立了“特困補助、職工互助、員工生日慰問、女職工兩癌補助”等四大基金,幫扶困難職工;每年開展“道德標兵” 、“十佳巾幗” 、“自檢員工“、”“星級師傅”、“十佳好夫妻”等系列評選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斷強化班組建設,在員工自主管理方面的做法被《中國工人報》頭版作典型報道。
六十年的成績來之不易,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得益于各級行業協會、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廣大客戶的忠誠和信仼,得益于歷代華茂人的無私奉獻和辛勤努力!
六十年的發展經驗彌足珍貴,那就是始終堅持精品路線不動搖,始終堅持從嚴管理不松懈,始終堅持改革創新不停步,這是實現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一、堅持精品路線不動搖
回顧華茂常盛不衰的發展歷程,得益于我們幾十年來持之以恒抓質量,初心不改,堅持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不動搖。
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華茂在開展出口日本業務的同時,逐步意識到產品質量的重要性,圍繞滿足客戶要求,不斷開展質量攻關和質量改進,并逐步建立起精細化的質量管理控制體系。在長期的質量管理實踐中形成了"四個一"的質量管理模式,即"一把手抓質量"確保質量管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政令暢通;"一絲不茍"就是高標準、嚴要求,發揚工匠精神,關注每個細節,追求產品極致;"一票否決"就是"票子、帽子、位子、牌子和面子,實行質量考核一票否決制;"一以貫之"就是堅持質量工作長期抓,反復抓,全員抓,全過程抓,圍繞客戶要求,持續攻關改進。正是對質量的堅守和執著,鑄就了華茂的精品品牌,形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目前,華茂的產品已成為國內外眾多知名品牌如Burberry(巴寶莉)、Prada(普拉達)、Maxmara(麥絲瑪拉)和Zegna(杰尼亞)等指定配套產品以及他們的優質供應商。
多年來,無論市場環境如何變化,華茂人秉持"客戶至上,質量第一"的初心從未改變!百|量是企業的生命”已經深深融入了每一代華茂人的血液里,刻進了每一代華茂人的靈魂中。
二、堅持從嚴管理不松懈
回顧華茂常盛不衰的發展歷程,得益于我們幾十年來堅持不懈嚴抓管理,初心不改,做好管理出效益這篇文章。
作為一個58年建廠的老國有企業,由于建廠時先天不足,加上受"文革"影響,一直以來是全國紡織行業有名的虧損企業。1975年,企業抓住國家提出的"全面整頓"方針,從思想作風、勞動紀律、生產管理和規章制度等方面開始了治理整頓,建立了各項管理制度和崗位經濟責任制,當年實現扭虧,從此甩掉了年年虧損的帽子。其后,生產水平逐年上升,到1978年,對照當時中紡部頒布的十項技術指標,全部超過一檔水平,1979年9月,榮獲國務院嘉獎令,從此開始步入先進企業行列。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全國大多數紡織企業面對市場緊縮、紛紛虧損的情況下,華茂狠抓目標成本管理,并取得顯著成效,譽之為“紡織行業的邯鋼”,1991年6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視察并聽取匯報后,稱贊"安慶紡織廠是管理出效益的典范”。
幾十年來,正是通過持之以恒嚴抓管理,才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多年來所形成的“嚴、齊、勤、謙”四字司風和“安全、質量、組織、勞動紀律”四大紀律,為企業嚴抓管理提供了堅強的制度保證。
三、堅持改革創新不停步
回顧華茂常盛不衰的發展歷程,得益于我們幾十年堅持改革創新,初心不改,讓改革出成果,創新成動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華茂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企業發展,不斷大膽改革創新的四十年,四十年來,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企業不斷深化改革,變革創新。
1984年,華茂以分配制度改革為“牛鼻子”,開展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打破“鐵飯碗、鐵工資”,加速觀念轉變,激發企業活力;后又推行了崗位計件工資制、考工定級、工資總額承包等一系列分配改革;九十年代以后,實行了質量、目標成本和精神文明建設按“541”比例掛鉤考核的分配辦法,將員工的收入與崗位職責、企業效益及勞動效率緊密相連。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在員工中推行內部職稱制度改革,實行工程、經濟、會統等系列內部職稱評聘,這些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積極性,推動了企業穩定發展。
1999年,集團公司與市政府簽定了《國有資產經營責任書》,企業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革,加快了企業發展步伐。2008年,在安慶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引入戰略投資者,推動華茂國際紡織工業城建設,結束了華茂紡白紗織白布的歷史,建起了從“棉花--紡紗--織造--印染--服裝”完整的紡織產業鏈。
可以說,正是通過不斷地改革創新,才使得我們這樣一個國有控股傳統產業能夠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迎接一個個挑戰,創造一個個奇跡,成為行業的常青樹和排頭兵企業。
六十春秋,彈指一揮間;甲子輪回,再鑄新輝煌。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啟了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征程。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將努力把握新時代的特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按照中央提出的“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圍繞"科技、時尚、綠色"行業新定位,打造屬于華茂的特色競爭優勢,開創華茂發展新篇章。
一一我們將繼續實施質量領先戰略。按照“供給側改革”的總體要求,秉承“綠色、責任、協同”的理念,攜手合作伙伴,努力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綠色產品、智慧產品。
一一我們將加速企業發展動能的轉換。加大對現有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力度,大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不斷提升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創新管理,讓“管理出效益”這面旗幟,在華茂永遠高高飄揚。
一一我們將繼續深化改革創新。深入推進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完善公司體制機制,強化法律法規意識,規避各種風險;改善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人翁責任感,讓企業永;盍。
一一我們將加快發展步伐。抓。⒁粠б宦罚v史機遇,優化產業布局,實施走出去戰略,進一步做強做大華茂品牌,早日實現百億華茂的目標。
一一我們將繼續堅持共建共享。將國家、企業、股東和員工的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在企業持續發展的同時,逐步實現對社會、股東的貢獻和員工收入不斷提高,實現社會、股東、企業和員工的共建共享。
各位領導、嘉賓、同志們: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揚鞭”。昨天,華茂人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勇氣,譜寫了一曲奮發圖強的傳奇之歌。明天,華茂人將以為社會創造更美好生活為己任,打造企業發展新優勢,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不斷奮進,再創新的輝煌!
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共同為我國紡織工業的明天而奮斗,共創行業發展新未來!
最后,再次向出席今天活動的各位領導、嘉賓、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并祝各位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謝謝大家!